名家展 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隶书篇】

前 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吕章申 

       张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和杰出的书法工作领导者。他从基层一路走来,成为当今书坛的领军人物,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仔细想来,又自有其合理的内在逻辑。有人说他身上都是砺志故事,有人说他的人生和事业有多个“当代第一”,确有一定道理。倘若仔细梳理一下,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书法事业进入复兴时期以来,纵览当代书坛,像张海先生这样影响之大、成就之高,具有如此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是不多见的。 
       我祖上河南,与先生同乡。本人一直喜爱书法,且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对书法界比较熟悉。但在张海先生2005年任中国书协主席之前,我们几乎没什么交往。当然早就听说先生的大名,但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报刊资料和朋友的介绍。第一次直面张先生是在2008年中国书协一次去乌海的活动,我与张先生一路同行。之后缘于工作的关系,有了较多的接触。 
       张海先生是一个敏于行而慎于言的人,这是接触过他的人的共同印象。乌海同行一路,他说话很少,总是静静地听大家聊天,偶尔一笑或插上一两句。这种沉默寡言与他雷厉风行的性格以及在当代书坛上呼风唤雨的种种作为形成鲜明反差,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他调入河南省书协工作,当时河南的书法水平处于全国中下游。书法家协会本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书协成立的时间比河南的还晚一年,工作怎样开展,大家都在探索,并无先例可循。而张海先生敢为天下先,他举办的许多活动,既符合书坛实际和书家的愿望,又符合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因而取得了一呼百应的效果,成效十分显著。仅用了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就使河南书法的整体水平跃升到全国名列前茅,从而跨入名符其实的书法大省的行列。至今当年的许多活动,诸如“墨海弄潮展”“中原书法大赛”“国际书法展”“国际临书大展”“河南书法周”等,仍被书界津津乐道。就说首届“中原书法大赛”,选手加上评委、工作人员等,近万人的宏大场面,全由张海先生统揽全局,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今日想来也觉得不同寻常。故当时启功先生有诗赞曰: 

千人大赛古无俦,逐鹿书林笔墨遒。 
万木草堂诗句在,八方风雨会中州。 

       时任北京市书协主席的张旭先生专程带队前往取经。“中原书法大赛”后来又举办过四届,每届在形式上都有创新,都能在全国引起反响,显示出张海先生过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他善想事,会办事,且能办成事。 
       后来,张海先生担任了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文联主席,这又是一个奇迹。因为以往的省文联主席,由作协主席乃至电影家、戏剧家协会主席担任的比较常见,而由书法家协会主席担任省文联主席的他是第一人。这充分说明张海先生的组织领导才能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广泛认可,以致后来他以地方省文联主席、书协主席身份当选第五届中国书协主席,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张海先生担任中国书协主席达十年之久,他秉承一贯的行事风格,敏事慎言,多做少说,为我国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张海先生对中国书法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他在主席任上所做的许多实事、好事,书界的同仁肯定不会忘记!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书法艺术上,张海先生是一个创新意识很强的艺术家,他不但勇于创新,而且善于创新,故其成就比一般人要高。沈鹏先生慧眼独具,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为张海撰定评介文章时,题目就用《创造力的实现》。沈老治学严谨,言不轻出,以这样的语言评价一个书家,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积累深厚,功力扎实,上世纪70年代起就参加省展,80年代获省展一等奖和河南书法龙门奖金奖,90年代初获全国第五届书展“全国奖”。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以往的成绩上,而是艺术探索的脚步从未停顿。首先,在隶书上他镕铸汉隶博大沉雄与简帛书的灵动飘举于一炉,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草隶,在80年代的书坛别开生面,先声夺人。继而又以镕铸碑帖,沉毅简静的小行草在全国展上一鸣惊人。多年来他不停探索,在行草书上创造出多种风格样式,尤其是近年来的“破体行草书”,以其独特的笔法震古烁今,引起书界的极大关注。其楷书以魏碑《张猛龙》为宗,脱略形骸,参以行草笔意,表现出苍茫浑朴的意境。其篆书则着力表现笔情墨趣和书写意义,写来鲜活灵动,不拘一格。正如理论家李庶民的诗句所描述的:“大小二篆融无间,古今一变皆相宜。” 
       张海先生的四体书,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体虽四分,神则一合。其相通处,首先体现在书写性上。他把篆隶、魏碑这些刻铸文字都还原为书写文字,而以笔墨意蕴表现襟怀志趣。其次是以现代形式的书法艺术语言取代传统的所谓“金石气”。再次张海的四体书,以个性、气息相通,都表现一种端庄伟健、器宇轩昂的阳刚之美和正大气象。他在艺术上求新求变,既获得了坚实的传统功力支撑,又能精心经营,力求有所突破,正契合了他提出的“一厘米”的著名观点。多年来,他时时以“三问”自省,不断激励自己向新的高峰攀登。近年来他数度举办个展,但每次都能以新的面目示人。他以每过几年举办一次展览、出版一本作品集这种形式,“倒逼”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张海先生为书法艺术的奉献精神,对书法艺术的炽热兴趣和执着追求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在先生身上看到的,除了兴趣之外,还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2014年,“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在其家乡郑州举办,我希望他移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这个展览,结果是展期一推再推,时至如今。而今在这个“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上,当我面对这批新作品的时候,我对张海先生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再一次见识了张海先生刻苦自励、孜孜求索、求新求变的追梦精神! 
       “古稀新声”展是他70岁之后的新作。这个年龄,一般来说是书家艺术最成熟的时期,张海先生为此展倾注了大量心力。因此我想,拿这批作品到国博展出完全可以了。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张海先生在答应此事的同时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很高兴接受在国博办展的邀请;二是时间尽量从容一些;三是对此次展览的定位、主题要重新构思,并强调以新作为主。此展的名称最终确定为“追梦之旅”,彰显了张先生毕生追寻书法艺术之梦的激情和一往无前的精神,也包含了其对书法艺术真谛的探求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心路历程。从展览的作品来看,张先生的确践行了展前的承诺,整个展览新作占大部分。从书写内容、书体、幅式的选择到整体的布局设计可以说都面目一新。比如,“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只完成了隶书《千字文》,而这次,篆、草、楷三种书体的《千字文》全部完成。另外,先生为此展专门创作的《四体书歌》,每种书体300字,对该书体的历史、流变、审美特征、历代名家、临写要领等作了精炼的概括。这是之前的书家未曾有过的。《四体书歌》分别用四种书体书写,与四体《千字文》相呼应。其三,去年恰逢先生任中国书协主席届满之年,他把自己从艺为人的经历浓缩为人生感言《十字歌》,向广大观众坦露心声。这些都是此次展览独具特色的亮点。当然还远不止这些,不过仅此就足以让我们感动。我真没想到已届75岁高龄,且已功成名就的大书家,仍然有如此超乎常人想像的、潜心艺术的毅力和定力,以及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能力与活力。我深感由衷的赞叹和敬仰,相信看过展览的朋友也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 
       张海先生在他的小行草册页作品集《淡月疏星》的后记中写道:“关于人生角色的认同,我不想说强者弱者,成功抑或失败,人生苦短,况已届垂暮,希望自己能像淡月疏星一样,不求光芒多么耀眼,只求把一抹淡淡的亮光无私地送给在夜色中匆匆赶路的人,使他们借助这朦胧的光亮,少走一些弯路,少跌一些跤子,早日梦想成真。苟能如此,我就非常满足了。”我想,这是他的腑肺之言,是他的真实心声和当下的心境,也是他高瞻远瞩、海纳百川的胸襟、器量、见识的自然流露。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之路,不会止于此,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征途中,他一定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就。 
       张海先生从这次展出的书法作品中,选择一批力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将大大丰富中国国家博物馆书法艺术品的馆藏。对张先生这种对国家无私奉献的善举,我谨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2016年2月